当双重拉尼娜预警撞上暖冬迷局:我们该如何读懂这个“矛盾”的冬天?
- 日志
- 2025-09-13
- 人已阅读
刚熬过40℃+连轴转的盛夏,“地球要降温”的消息像一阵凉风,让攥着空调遥控器的手松了半分。可当“2025年双重拉尼娜或9月回归”的预警从世界气象组织传来时,不少人又犯了嘀咕:这到底是盼来的清凉,还是另一场气候“考题”的开始?
回溯年初,关于拉尼娜的预测本是“弱调”,多数时候停留在“中性状态”的判断里。直到9月这则新声明落地,才打破了这份“平静”——新一轮拉尼娜可能在9月启幕,未来数月持续发展,甚至形成“双重拉尼娜”的态势。这并非空穴来风,此前NOAA就曾提及秋冬季拉尼娜的可能性,只是当时预估概率不高、持续时间短,顶多3个月便会回归中性。如今两大机构的判断逐渐趋同,意味着这个秋天,我们要直面一个更复杂的气候变量。
有人盼着拉尼娜能给地球“退烧”,毕竟2023、2024连续两年刷新“史上最热”纪录,2025年的夏天也让不少人尝到了极端高温的苦头。确实,拉尼娜自带“降温buff”,但这份清凉更像短暂的“中场休息”,而非逆转全球变暖的“终局答案”。世界气象组织早已点明:即便拉尼娜带来暂时降温,全球多数地区的气温仍可能高于平均水平。换句话说,我们感受到的“凉”,或许只是高温浪潮里的片刻喘息,而非气候趋势的根本转向。
最让大家纠结的,莫过于“今年冬天会不会冷”。翻出历史数据,1950年以来我国出现的20个拉尼娜年里,有17年冬季平均气温偏低,“拉尼娜=冷冬”的印象似乎根深蒂固。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,这条“规律”正在逐渐失效。这些年,我国冬季暖冬的概率明显上升,哪怕遇上拉尼娜,也未必会迎来严寒。更关键的是,影响冬天温度的从来不是“单一选项”——大气环流的微妙变动、北极气候的异常、欧亚大陆的积雪情况,甚至季风的强弱,都会给冬季气候“添变量”。就像台风的路径不仅取决于副热带高压,地形、风切变都会让它“改道”,冬天是冷是暖,也得看多种因素的“合力”。
说到底,无论是双重拉尼娜的预警,还是冬暖冬冷的猜测,都在指向同一个核心:全球变暖正在让气候变得越来越“难以捉摸”。2024年,人类不仅创下了碳排放的新纪录,全球气温也首次突破1.5℃的气候临界点,这些数字背后,是极端天气频发的现实——夏天更热、暴雨更猛、冬天忽冷忽热。想要拥有稳定的气候,光纠结“冬天冷不冷”远远不够,解决全球变暖才是根本。可减排这件事,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、某一群人的“独角戏”,需要全世界拧成一股绳,少一些推诿,多一些行动。毕竟,地球的气候没有“重启键”,每一次碳排放的增加,每一片森林的消失,都在为未来的气候危机“添砖加瓦”。
这个秋天,当拉尼娜的脚步逐渐临近,我们要做的或许不只是准备厚外套,更该多一份对气候的敬畏。与其焦虑“会不会冷冬”,不如思考:我们能为减缓全球变暖做些什么?是少开一天车,还是节约一度电?是拒绝一次性用品,还是参与植树造林?每一个微小的行动,都是在为地球的“退烧”攒力量。毕竟,只有当人类真正联手应对气候问题,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每一个冬天,不再被“暖冬还是冷冬”的疑问困扰,拥有一个稳定而温和的四季。